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武汉科技报】院士齐聚江城论“智融”

发表时间:2022-11-28     点击:次     编辑:赵婧萱

  11月19日至21日,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武汉举行。大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等院士出席,多方位探讨促进前沿科技纵深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

  新一代智能技术将为产品插上翅膀

  11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出席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及主论坛,作题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主旨演讲。

  周济强调,智能系统是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优化大系统,包含智能产品、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三大功能系统。制造业创新内涵包含四个层次:一是产品创新、二是生产技术创新、三是产业模式创新、四是制造系统集成创新。在这四个层次上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都是制造业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方面,“5G+工业互联网”是智能产品创新的关键支撑。产品是制造的主要载体和价值创造的核心。“5G+工业互联网”、新一代智能技术将为产品和装备的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到2035年,我国各种产品和装备都要从数字一代发展成为智能网联一代,升级成为智能网联产品和装备,包括一大批先进的智能网联生产产品以及装备工业大脑更加先进的大国重器。

  另一方面,“5G+工业互联网”是智能生产创新的关键支撑。智能工厂是智能生产的主要载体,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智能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智能升级都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主战场。智能工厂将应用“5G+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周济指出,“5G+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模式、业态创新的关键支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引发了制造服务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催生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实现质的转变,从而实现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变为规模定制化生产。第二,组织模式将产生根本性转变,将从竞争和垄断转变成为竞争和合作、协同、共享。第三,产业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的制造企业将从生产型制造转变成为生产服务型制造。

  周济表示,智能制造包含三个方面的集成,可以实现智能制造纵向集成即企业内部系统集成,智能制造横向集成即企业外部的系统集成,以及智能制造端到端集成即围绕特定产品形成动态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系统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制造系统外部的大集成。通过应用“5G+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将和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等交融集成,共同形成智能生态大系统、智能社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

  加速融合 打造“数碳”万亿产业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出席本次论坛并作了题为 《加速碳中和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协调推进湖北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旨报告。

  王焰新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碳中和与数字经济是其中两大变量,实现双碳目标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在谈到碳中和与数字经济交叉的问题时,王焰新表示,作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热点主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如5G基站、超级计算机、芯片等都会产生碳排放。其次,数字经济也会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在提质增效过程中降低其他行业的碳排放。从数字经济与碳中和协同发展来看,一是生产数字化后,大幅度提高了原材料利用效率,降低了能耗。二是大幅降低了交易费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活动和生产。三是提升了治理效率和金融效率,数字城市与数字工厂的普遍建设,将让治理更加透明,让绿色金融、碳金融更好发挥引导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碳中和会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出现5G+工业、5G+碳汇、5G+碳普惠、5G+能源等。

  王焰新强调,在碳中和与数字经济不断交叉互动的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碳中和与数字经济如何实现更深度融合。在政策层面,需要推动碳中和与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融合。在产业层面,应对碳中和领域的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减污降碳、提质增效部分进行定向引导和扶持。碳中和领域的碳资产管理、智慧能源管理、虚拟电场、碳汇和碳排放、摇杆监测、智慧电网和智能电网等技术研发试点推广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王焰新在总结时表示,碳中和与数字经济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大变量,协同效应显著。碳中和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条件成熟,需求迫切,市场广阔。湖北正致力于发展数字经济,面临较大的碳达峰碳中和压力,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建议从政策、产业、市场、要素、支撑和场景六个层面协同推进,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创新生态,加速碳中和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碳”万亿新产业集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上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直接的方式

  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作了题为《5G 2B创新 数字转型赋能》的主题演讲。

  邬贺铨提出,工业互联网要完成从企业联网到工厂联网到机器联网再到产品联网的过程。他表示,目前收集产线的数据以及业务的数据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企业操作系统,利用企业的知识积累优化数字模型后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的分析结果以工业APP的方式产生决策服务。

  邬贺铨认为,IT和OT的融合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大量企业原有的工控设备是进口来的,标准碎片化、协议不开放,面临一些接入的难题,同时面向公众通信网的5G直接用到工业互联网也有一个适应性改造的问题,所以现在仍需大量的创新。

  邬贺铨表示,5G与工业互联网双向驱动发展。1G到4G面向消费应用,5G扩展到工业和智慧城市应用。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对于5G而言增加了很多要求,传统面向公众网的物联网主要是窄带的,现在“5G+工业互联网”要求大连接、大带宽、低时延,还要保证可靠性,还需要无人维护、免维护,可以说工业互联网也驱动了5G的创新发展。

  邬贺铨介绍,上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直接的方式,通过5G的高带宽低时延,把物联网的感知数据第一时间送到云计算、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第一时间反馈到物联网执行。5G贯穿数据采集、处理决策的全过程,采用5G的CEP+UPF以IPv6直接上云,便不需要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直接上云就可以获得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包括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决策能力,有边缘计算配置的企业,则可以更好地连接各种各样的云。

  邬贺铨通过案例来说明“5G+工业互联网”在工业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武汉长飞公司,利用边缘计算和智能网关,建立了光纤的智能筛选数字孪生系统,用5G将所有数据连起来,实现了产品、物料、配方、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精准管理。仅以无人化的智能光纤筛选为例,其设备的综合性能提高了10%,产品的质量良品率提升了5%,运营成本降低10%。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

  “5G+北斗”赋能工业互联网大提速

  “‘5G+北斗’是赋能技术和行业时空智能的基础设施,也是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5G+北斗”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以“北斗+5G”赋能工业互联网为主题发表演讲时表示,工业互联网面临远程控制能力弱、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等挑战,通过5G和北斗相互赋能,可解决这些痛点。

  刘经南介绍,北斗能使5G移动网络有感知、认知信息的时空位置功能,所有进入网络节点的信息不仅能从生成开始就有出生证,还有进入网络后各节点驻留及活动的轨迹时空档案。由此可分析信息在不同节点上的行为,相当于使网络具有了欧氏物理空间的时空属性。5G能够高速、稳定可靠、大容量传送北斗地基增强时空位置修正信号和数据,增强时空智能精度和可靠性。

  “通过自主可控的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网络空间中构建精准时空体系,可对工业互联网赋以精准时空位置的感知认知能力,提升系统的精确性、有效性、智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信息的时空位置可感知、可计算、可量测、可控制;通信与时空智能结合,是生命体交流与时空智能认知交流提升群体认知智能,两者结合形成决策指挥、调控的生物智能。”刘经南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汉抢抓北斗规模化创新应用新机遇,加快布局“北斗+5G产业”集群。目前武汉已形成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武汉大学科技园区、光谷软件园区、未来城科技园区,“一基地三园区”的发展格局。由北斗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等技术和产品构成的产业上游,由北斗终端设备和系统集成为主的产业中游,以及北斗运营服务应用为主的产业下游共同构成了武汉北斗产业链的基本形态。与此同时,拥有梦芯科技、依迅北斗、湖北地信、武汉导航院等相关企业500余家。

  通讯员 陈秋爽

  记  者 张宇驰

  链接:

  http://kj.kexing100.com/html/2022-11/28/content_1148_15550565.htm

《武汉科技报》(2022年11月28日)

最新动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