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Bwin73882必赢主页  >  正文

地质初心映山河,文化传承谱华章:73882必赢网页版地质文化建设扫描

发表时间:2025-01-19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 王诲 吴仁喜 屠傲凌)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地质事业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同频共振,历经百年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征鲜明的地质文化。地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弘扬发展新时代地质文化,能够为地质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

作为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73882必赢网页版始终肩负着传承弘扬地质文化的重任。多年来,学校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引领地质文化建设为使命,深入挖掘新时代地质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地质文化研究、教育和传播高地,让地质报国的薪火代代相传。

传承为基,深耕地质文化厚土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时提出的“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成为新时代地质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

“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与地质文化的精神核心高度重合。地质文化的精髓早已融入学校精神文化的血脉之中,与大学精神、区域文化相互交融,孕育出“胸怀大局、初心如磐、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南迁办学精神,“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以及“山河为师、启智育德、力行悟道、地质报国”的摇篮精神。

《大地之子——院士的大学时代》图书封面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为了深入传承地质文化之“根”、探究地质文化之“脉”,学校积极筹建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构建地球科学与人文社科交叉创新平台,校史馆精心建立了46位名人档案,深入挖掘了7800余册清末及建校初期珍贵古籍,完成了《清末民国及建校初期重要地学古籍的抢救性修复与基础性编研》项目,出版了《大地之子——院士的大学时代》等弘扬地质科学家地质报国精神的系列图书。

学校巧妙地将地质文化元素融入大学文化标识。以“山、水、林、田、湖、草、海、沙、指南针、地质锤、登山人、追梦‘地大人’”为灵感源泉,精心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辅助图形,表达了学校始终瞄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聚焦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致力于可持续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有效地促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决心。基于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学校设计开发了健康矿物地质系列文创、矿物化石文创、CUGERS系列文创、南望风采系列文创、珠宝系列文创等共计158种产品,每一款文化创意精品都承载着地质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校园精神的独特魅力。

在地质文化沃土的滋养下,一颗颗地质报国的种子在每一位地大人心中生根发芽。2024年9月,在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数千名师生齐声唱响校歌《勘探队员之歌》,嘹亮的歌声响彻地大校园。这首歌曲作为地大人的精神标识,是学校各大重要活动中的必备曲目,它唱出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浪漫情怀和赤子之心,激励了无数地大人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投身“为国找矿”的伟大事业。

学校“2轴5带28景”文化景观群

地质文化不止内化于地大人的心中,更外化于校园的每一处空间。漫步校园,地质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触手可及。逸夫博物馆、地质队员雕塑、地质年代长廊、化石林、院士长廊、地球广场、攀登雕塑……由“校史文化景观带”“生态文化景观带”“地学文化景观带”“学科文化景观带”“地学文创景观带”等交织而成的文化景观群,宛如一幅幅动人的图景,生动展现了学校深厚的地质文化根基、悠久的地质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质文化底蕴。

创新为翼,助推地质文化育人

2023年12月,短剧《北京,不会震》在首届全国地质文化艺术节上公演(王俊芳 摄)

对于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地质类高校师生而言,“李四光”这个响亮的名字,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地质人的无上荣光。73882必赢网页版原创话剧《大地之光》,通过对李四光先生的人物塑造,讴歌了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该剧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全国巡演12年,辐射观众达10万余人次,上千名参演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洗礼,数万名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了李四光先生的价值追求。2023年12月,《大地之光》节选片段、短剧《北京,不会震》在首届全国地质文化艺术节上公演,赢得了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赞誉和肯定。在地质文化的灿烂星空里,《大地之光》已然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山河作证》荣获中央网信办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作品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地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守正创新,离不开精品力作。以“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师生”为宗旨,学校师生们积极开展创作,产出了一批讲好地质故事、传承地质精神、弘扬地质文化的优秀作品。艺术与传媒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宣传部在探月工程20周年之际联袂出品原创歌曲《探月》,在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长江日报视频号等平台发表,引发热烈反响;地大学子张世春创作的《“小锤君”的故事》系列画作,描绘了地质人学习生活的校园场景和野外地质工作场景,引发了人民网、光明网等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转载,点击率突破100万+;陈华文创作的20余幅连环画《地质初心交给祖国》被全国50多家媒体争先报道和转载;《山河作证》《攀登者》《地质灾害防治与研究纪事》《逐梦山河》《情系山河》等系列绘本,围绕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与科考故事,传递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现了地大人服务国之大者的胸襟和情怀。其中,《山河作证》荣获中央网信办“2022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是近几年省内高校中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佳作。

对于从事地质工作的人来说,野外是第一实验室,登山则是“必修课”。学校被誉为中国登山户外运动的“黄埔军校”,目前已有14位地大人26次登顶珠峰。2024年2月,学校联合人民网推出“为国攀登”主题思政大课,讲述地大人攀登自然高峰、科学高峰、人生高峰的感人故事,湖北省教育厅作为“开学第一课”组织全省大中小学生集中收看,覆盖人群超2000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2024年暑期,73882必赢网页版师生在北戴河实习基地开展地质认知实习(梁睿华 摄)

学校还十分注重地质文化实践育人,精心打造“乡村振兴学校实践育人基地”“大学生长江源科考”等实践平台,打造“美丽中国讲师团”等宣讲团队,牵头成立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育人联盟,携手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40所高校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学校的周口店实习基地每年有60余所国(境)内外高校、累计2000余名国内外学生开展地质实习和文化交流。

2024年7月,学校地质e站启动仪式暨广西南宁全桂矿业地质e站揭牌仪式举行(焦思勤 摄)

赓续七十余年实践育人优良传统,学校启动了“地质e站”教育科技人才育人服务共同体建设重大战略举措。自2024年暑期以来,在13个省区揭牌成立了23个地质e站。作为集铸魂育人、科技服务、文化传承和数字赋能于一体的科产教融合育人服务平台,地质e站既是培养未来地质行业时代新人的铸魂育人站,又是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科技创新站,更是大学与行业开展文化交流、推进新时代地质文化创新与传播的文化传承站。

传播为帆,弘扬新时代地质文化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贺信提振了建设海洋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2024年11月,第二届全国地质文化艺术活动在学校举行(焦思勤 摄)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纪念李四光诞辰135周年。11月26日晚,第二届全国地质文化艺术活动在73882必赢网页版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工作者、文化艺术爱好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赴这场地质与艺术交融的盛宴。书画、视频、汇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接连上演。其中,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表演的情景舞蹈《向梦想启航》,再次向观众展现了“梦想”号建造背后的故事。

在地质文化的宝库里,珠宝文化无疑是其中令人瞩目的一颗明珠,一直以来备受公众关注和喜爱。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玉文化,学校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积极筹建“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培育打造“中华珠宝玉文化工作室”,全力推动珠宝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24年10月,在全国文化艺术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武汉)静文化博览会暨全国静文化论坛”在地大拉开帷幕,吸引了各地工艺美术大师与非遗传承人汇聚武汉,共探玉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新发展,续写古老文化的崭新篇章。

2024年4月,第55个世界地球日暨2024年湖北省地质科普亮宝会启动仪式在逸夫博物馆举行(焦思勤 摄)

为了将地质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让地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学校着力推动“地质+文化”“地质+科普”“地质+旅游”,做好地质文化传播的大文章。学校积极联合中国科普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江生态保护自然基金会(CCF)等组织传播地学文化,参与地质文化乡建设和地质文旅,推动云南省施甸县成功打造“天然富硒土地”“地质文化乡”品牌;致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普盛宴,建设“世界地球日”“宜居地球科普大讲堂”等优质科普平台,策划举办《晶彩地球 矿物世界—世界矿物精品展》等地质文化展览,学校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漫游矿物世界》等系列科普图书获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以传播地质文化为己任,学校平均每年在社会报刊、网络、电视、新媒体发表转载报道500余篇(条)次,新鱼龙化石、恐龙蛋等新闻多次登上微博热搜。为了让中国地质文化“出海”、连接世界,学校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共建国际传播基地,与自然资源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被包括美联社、日本《朝日新闻》等45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610家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及重点资讯网站广泛转载,累计覆盖海外受众2.5亿人次。2012年,由学校发起,联合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国际大舞台。近些年,在“联盟章程”的框架下,联盟大学不断互派青年学生开展研学、文化体验活动,共同推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地质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的每一寸土地,融入每一位学子的血脉,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生生不息。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发展中,地质文化塑造着一代代地大人的精神世界,也成为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之基、价值之本、力量之源。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地质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的道路阔步前行,以山川为伴,以奋斗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谱写地质报国的新篇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地大智慧与力量。(编辑 焦思勤 审稿 陈华文)

最新动态
Baidu
sogou